災害的發生無法完全避免,因此,對於醫院這樣的關鍵設施而言,僅僅做好災害準備是不夠的。作為守護民眾健康的核心,醫院需要具備「韌性」——能在災害中持續運作、快速恢復並適應新挑戰的能力。
韌性的起源
韌性(Resilience)的概念最初起源於機械研究,用來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強度和延展性,即材料抵抗或吸收外部力量的能力。隨後,這一概念逐漸被應用到生態學和系統理論中,描述一個系統在面臨外部干擾時,能夠保持其基本功能、結構和反饋的能力。
進一步的發展使韌性成為社區應變和醫療系統韌性的核心概念。醫院韌性與社區韌性有所不同,經過整合重要文獻,我們將其定義為具備以下幾個核心功能:
韌性的第一步,是在災害發生時有效抵抗衝擊,避免重大損害。
例如:
Ⓥ地震導致醫院建築劇烈搖晃,但結構依然穩固。
Ⓥ醫院具備防水設備,即使周邊淹水,也能保持內部設施安全。
即使災害造成損害,醫院仍須維持重要的功能,以對病患提供照護,包括重症病患照護、緊急手術。
例如:
Ⓥ停電時啟用備用發電機,確保開刀房和急診室的電力供應。
災害可能導致大量傷病患湧入醫院,例如地震後的大量傷患,或是某些特殊類型傷病患,例如化學災害病患。具備韌性的醫院可以迅速動員資源,調整流程,啟動應變計畫,從而有效應對這些需求。
例如:
Ⓥ調度或召回人力來處理增加的醫療需求。
Ⓥ架設除汙設備來替化災病患除污。
在災害過後,醫院韌性還體現在其恢復能力上。一個韌性強的醫院能夠迅速恢復到正常運作,或是適應災害下新的狀態,甚至升級其災害應對能力。
例如:
Ⓥ醫院手術室發生火災後能夠迅速完成修繕,並且在修繕時改進相關設施。
醫院韌性並非僅僅是建築結構的強度,也不僅是物資的多寡,它是整體應變能力的集合,涵蓋了從災害前的準備、災害中的應對到災後的恢復。對每一位醫院員工來說,理解並參與提升醫院韌性,既是保障患者安全的使命,也是守護社區健康的責任。
參考資料:
1. Zhong S, Clark M, Hou XY, Zang YL, Fitzgerald G.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disaster resilience: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potential measurement. Emerg Med J. 2014;31(11):930-938. doi:10.1136/emermed-2012-202282
2. Moitinho de Almeida M. "Recovering, not recovered" Hospital disaster resilience: a case-study from the 2015 earthquake in Nepal. Glob Health Action. 2022;15(1):2013597. doi:10.1080/16549716.2021.2013597
3. Shi W, Chen R, Wang K, Wang Y, Gui L. Exploring hospital resilience protective or risk factors: lessons for future disaster response efforts. Front Public Health. 2024;12:1378257. Published 2024 Mar 27. doi:10.3389/fpubh.2024.1378257
4. Khademi Jolgehnejad A, Ahmadi Kahnali R, Heyrani A. Factors Influencing Hospital Resilience. Disaster Med Public Health Prep. 2021;15(5):661-668. doi:10.1017/dmp.2020.112
5. Fallah-Aliabadi S, Ostadtaghizadeh A, Ardalan A, Fatemi F, Khazai B, Mirjalili MR. Towards developing a model for the evaluation of hospital disaster resilience: a systematic review. BMC Health Serv Res. 2020;20(1):64. Published 2020 Jan 29. doi:10.1186/s12913-020-4915-2
作者:周維國(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、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)
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,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,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,歡迎與我們聯絡:https://forms.gle/DkHbXXf3ABDJS8659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