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面對災害時,醫院承擔著保護生命、穩定事件和恢復日常運作的重要責任。由於資源有限且時間緊迫,清晰的優先順序成為應變決策的指引。《Healthcare Emergency Incident Management Operation Guide》中提到的四大優先順序:生命安全(Life Safety)、事件穩定化(Incident Stabilization)、財產與環境保護(Property/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) 和 回復正常運作(Return to Normalcy),提供了一套邏輯框架,幫助應變人員在複雜情境中作出有效決策。
以下透過實際情境說明這四個優先順序如何依序被考慮,並影響災害應變的策略和行動。
案例:地震引發建築結構損壞與醫院運作中斷
1. 生命安全(Life Safety)
地震發生後,醫院的某一病房區因結構損壞而陷入危險,屋頂部分坍塌,病患和醫護人員的生命受到威脅。應變指揮中心立即下令疏散受影響病房的所有人員,同時調派急診醫療團隊前往處理受傷人員。
在這一階段,所有資源優先投入到保護生命安全的行動中,其他目標(例如保護財產或穩定事件)則暫時放在次要位置。即使撤離過程中無法顧及高價值設備的損失,確保每個人的安全仍是首要目標。
2. 事件穩定化(Incident Stabilization)
在確認所有人員已安全撤離後,醫院開始集中資源穩定事件情況。工程人員被召集來評估建築結構的安全性,同時啟動備援電力和水源系統,以確保其他病房的基本運作不受影響。
在這一階段,醫院的重點轉為避免災害的影響擴大。例如,醫院指揮中心決定封鎖受損區域,防止人員誤入,同時啟用應急物資來維持正常病房的運作。
3. 財產與環境保護(Property/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)
在事件穩定後,醫院開始著手保護財產與環境資源。醫療設備和重要文件從受損區域搬遷至安全地點,並著手清理地震造成的建築廢棄物,以防止對環境的進一步污染。
這一階段的行動目的是減少災害的長期經濟損失和環境影響,並為後續恢復工作鋪平道路。雖然這些行動在災害初期並非最緊急的工作,但它們對醫院的長期運作至關重要。
4. 回復正常運作(Return to Normalcy)
地震影響逐漸減少後,醫院將重點放在全面恢復日常運作上。受損的病房區開始修復,非緊急醫療服務逐步恢復,同時為員工提供心理支持以幫助他們應對災後壓力。
醫院的回復計畫不僅著眼於硬體設施的修復,也包括流程的檢討與優化。例如,災後進行的演練與檢討會幫助醫院為未來的災害做好更充分的準備。
優先順序的連續性與相互影響
上述案例展示了這四個優先順序如何依序被考慮,並影響應變策略。然而,在實際操作中,這些優先目標可能會相互交疊。例如,在疏散病患的同時,穩定事件(如控制火災或堵住漏水)可能需要同時進行;在保護生命安全的同時,保護重要設備(如生命維持系統)可能直接影響到穩定事件的成功與否。
正因如此,應變指揮系統的靈活性和整合性至關重要。指揮者需要根據災害現場的實際情況,動態調整資源配置,以在不違背優先順序的前提下最大化應變效率。
實踐這些優先順序的策略
- 計畫與訓練:事先制定應變計畫,並透過模擬演練讓員工熟悉優先順序的應用。
- 建立清晰的指揮架構:確保所有人員在災害發生時了解自己的角色與任務。
- 資源整合與分配:與外部單位(如消防隊和社區資源)合作,確保能迅速獲得必要的支援。
- 災後檢討與改進:在回復正常後,進行全面的災後檢討,強化未來應變能力。
結語
從生命安全到回復正常運作的四大優先順序,為醫院在災害中的決策提供了清晰的框架。透過依序考慮這些優先目標,醫院能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大化應變效果。同時,這些優先順序也提醒我們,在面對危機時,生命安全永遠是核心,其他目標則圍繞此核心進行調整與實現。未來,透過持續的規劃與演練,我們可以讓醫院在災害中成為社區堅實的後盾。
參考資料:
1. Jan Glarum, Healthcare Emergency Incident Management Operations Guide. 2017, Butterworth-Heinemann
2. 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Guidebook, 5th Ed., 2014
3. Basic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for Initial Response, ICS-200
作者:周維國(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、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)
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,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,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,歡迎與我們聯絡:https://forms.gle/DkHbXXf3ABDJS8659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