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的醫院演習形式中,研討會型演習(Seminar)雖然具備其特色與優點,但卻相對少見。這類演習的主要目的在於向參與者傳遞重要資訊,例如緊急應變的政策、計畫、程序及相關設備…等。例如,當一項新的應變計畫制定完成時,研討會型演習可以有效協助相關應變人員了解並掌握這項計畫。這類型的演習適用於多種對象,無論是新進員工的應變程序培訓,還是資深員工的複習,都能發揮作用。
演習的進行方式主要分為兩類,可以根據參與者的需求與特性,選擇最合適的方式進行:
1. 講座型(Lecture):由演習輔助者(Facilitator)講解相關資訊,並鼓勵參與者提出問題。如果是較小型的研討會,也可以用會議的形式來舉行,例如在危機管理委員會上報告。
2. 專家討論型(Panel discussion / forum):由幾位專家組成小組(Panel)進行說明,演習輔助者擔任主持人,並將參與者的問題交給小組討論與回答
研討會型演習,在設計與規劃時要注意的事項包括:
1. 人員選擇:不論是演習中的輔助者,或是專家組成的小組,都需要由傳遞的資訊相關領域的專家來擔任。例如說明新型傳染病應變的輔助者,可以由感控的專家擔任。
2. 簡化資訊:這類演習的主要目的是傳遞資訊,因此設計時需將複雜的應變程序簡化,方便參與者理解。例如,將複雜的通報流程拆解並分段講解,提升學習效果。
3. 解釋背後的意義與原因:不僅要傳達程序本身,還要強調其背後的意義與原因。讓參與者了解『為什麼』能使其更易接受並記住程序。例如,在解釋火災應變程序R.A.C.E.時,除了說明字母的代表什麼字,還要進一步要說明其內容和原因,像是『C是Contain,指的是關門,因為不論是什麼門,關門可以減少火煙的擴散』。
4. 根據對象和資訊重要性選擇合適的方式:如果參與者是機構主管,可以在會議上簡短報告;如果對象是新進員工,則可以使用講座型方式進行說明。對於符合法規、知道就好的資訊,和重要程序、必須熟記的資訊,選擇不同的進行方式。
在評估方面,研討會型演習一般沒有正式的評估。重點在評估輔助者本身與資訊傳遞方式的合適程度,作為演習設計面上的評估。至於傳遞的資訊本身,也就是應變面,像是緊急應變計畫的內容,則不是評估的重點。
這類演習所需的資源和準備相對較少,能夠迅速傳遞重要資訊,且對於籌備方的負擔輕微。雖然在台灣目前並不常見,但若運用得當,研討會型演習可以成為一種高效的培訓工具,也能作為其他演習的前置準備,取代台灣演習中常見的『預演』流程。
參考資料:
1. Michael J. Reilly, David Markenson, Health Care Emergency Management: Principles and Practice. 2011, Jones & Bartlett Learning.
2. Homeland Security Exercise and Evaluation Program (https://www.fema.gov/....../national....../exercises/hseep)
3. 石富元, 神之一手 Frank的緊急應變園地, 緊急應變演習規劃的基本作法. YouTube.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Frank-lt1cp/videos
作者:周維國(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、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)
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,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,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,歡迎與我們聯絡:https://forms.gle/DkHbXXf3ABDJS8659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