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院災害應變的隱形障礙:HICS通用術語常見問題與改進方向

 

 

在災害應變中,多單位協作是必要的,而協作則仰賴有效的溝通。然而,不同單位可能使用不同的術語或對某些名詞的定義有所差異,這往往導致溝通障礙,進而影響後續的協作與應變效率。事件指揮系統(ICS, Incident Command System)的引入,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。ICS 透過標準化的「通用術語(Common Terminology)」確保所有應變人員在指揮與溝通時使用一致的詞彙,避免因名稱不統一而引發混淆。

舉例而言,在醫院的大量傷患事件中,急診、病房、加護病房、手術室、護理部、人事室、總務室、社工室、放射科、藥劑部、檢驗科等多個單位需協作應變。若各單位採用不同的術語,將嚴重影響溝通效率,甚至削弱應變成效。因此,在 ICS 中,最高決策者應統一稱為「指揮官(Incident Commander)」,而非「總召」、「主任」等不同稱呼,以免因各單位的稱謂不一致而引發溝通混亂。

然而,在台灣的醫院,儘管許多單位已採用醫院事件指揮系統(HICS, 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)應對災害,應變過程仍顯混亂。其中一大主因便是未能落實通用術語的使用,導致溝通與協調困難。

 

台灣醫院在 HICS 術語應用上的常見問題

1. 緊急應變計畫中的術語不統一

在台灣許多醫院,緊急應變計畫的各部分很常由不同單位各自撰寫,缺乏統一的名詞標準與整合機制,導致以下問題:

  • 相同概念使用不同名稱:例如,某些章節使用「指揮中心」,而另一些章節則稱為「防災中心」。若這兩者指的是同一個設施,則應統一名稱,確保計畫內一致使用;若指涉不同設施,則應明確定義其功能與區別。
  • 相同名稱指向不同概念:例如,在化學災害與生物病原災害應變計畫中都提及「防護衣」,但這兩種災害所需的防護衣類型卻截然不同。
  • 類似名稱但未明確定義:例如,有些醫院計畫中同時出現「現場指揮官」、「總指揮官」與「最高指揮官」,但未明確區分其職責,導致人員難以判斷應聽從哪位指揮者的命令,尤其當指令相互矛盾時,問題更加嚴重。

2. 應變人員未確實使用通用術語

即便部分醫院的應變計畫已對通用術語進行定義,員工可能因對計畫不熟悉,或在演習時未確實使用標準術語,而仍沿用各自習慣的用語,導致應變時溝通困難。例如:

  • 混淆相似詞彙:「通報指揮中心」與「通報指揮官」經常被混為一談,然而前者指的是通報設施,後者則指的是負責通報的個人,兩者含義截然不同。
  • 未統一使用標準名稱:「集結區」與「待命區」因概念相似,常被混用。若兩者指的是同一區域,則應統一名稱;若有區別,則應明確定義其功能。

3. HICS 術語的適應困難

台灣醫院日常運作已有固定的行政架構,例如「院長」、「門診候診區」等是員工熟悉且不易混淆的名詞。然而,HICS 引入的新職位與單元名稱,如「安全官」、「後勤部」等,若未經適當教育訓練,員工可能無法立即理解其功能。此外,應變過程中新設的功能區,如「家屬接待區」與「家屬查詢區」,若未經標準化與明確定義,也容易引發混淆。

 

改進建議

1. 統一HICS通用術語並明確定義

所有HICS架構內的應變人員必須使用一樣的通用術語,例如:

  • 確保單元名稱一致:在同一家醫院內,應確保某一單元僅有一個正式名稱,例如「執行部」或「執行組」,不可混用。
  • 通用術語應適用於所有災害類型:無論是颱風、火災或地震,最高領導者均應統一稱為「指揮官」,以維持指揮架構的一致性。

2. 需統一並定義的關鍵名詞範疇

應變過程中需統一的名詞包括:

  • 指揮架構中的單元名稱(如:「計畫部」vs「計畫組」):若無固定術語,將混淆該單元在指揮架構中的層級與角色。
  • 職位名稱(如:「部長」vs「組長」):名稱不固定,將影響指揮層級的明確性,進而影響管理與命令傳遞。
  • 應變資源名稱(如:「防護衣」應明確區分為「化學災害用」或「傳染病用」):包括資源是否可用的狀態與資源的種類,避免混淆。
  • 設施與地點名稱(如:「病患集結區」、「相對安全區」、「緊急應變中心」):特別是非醫院常設、而是因應災害應變而出現的設施與地點,應確保命名清晰且具一致性。

3. 納入緊急應變計畫、教育訓練與演習

  • 應將統一的通用術語納入醫院緊急應變計畫,確保所有文件內的術語一致。
  • 應包含於員工教育訓練課程,確保所有人員熟悉HICS通用術語,並能在實際應變時正確使用。
  • 應在演習中確保通用術語使用正確,並進行評估,確保所有人員按照規範執行。

為提升 HICS 在台灣醫院的應變效率,應確保所有應變人員使用統一且標準化的通用術語,避免因名稱不一致導致溝通失誤。這包括指揮架構、應變資源、設施與地點名稱的標準化,並應納入緊急應變計畫、教育訓練與演習,以確保所有人員能正確理解並運用這些名詞,進一步提升醫院災害應變能力。

 

作者:周維國(台灣緊急應變管理協會理事長、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)

每家醫院或機構都是獨一無二的,因此需要針對各自的特性進行規劃,如果您有客製化課程需求,歡迎與我們聯絡:https://forms.gle/DkHbXXf3ABDJS8659

參考資料:

1.      Tim Deal, Beyond Initial ResponseUsing the 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's Incident Command System. 2010, Authorhouse.

2.      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Guidebook, 5th Ed., 2014

3.     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TIh3ZpjR1gc&t=1674s

4.     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. (2017). 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(3rd ed.). U.S.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. https://www.fema.gov

 

 


張貼留言

0 留言